近年来,中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领域也在不断拓宽。近日,俄方就在一个重要基建项目上,指名道姓要求中方来做,但是这次和俄方合作,中方必须得多留个心眼。
事情是这样的,日前乌克兰对外情报局就透露,克里米亚行政首长阿克肖诺夫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表示,将吸引中国企业参与克里米亚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刻赤海港和顿努兹拉夫湖建设。
(克里米亚当局领导人阿克肖诺夫)
乌方表示,当下俄方为促成这一合作已经有所行动了,就是要邀请潜在的中国建筑商访问克里米亚,若是谈成了,这两个项目的总资本额预计会达到100亿美元。到时候俄方将会把刻赤海港用于俄罗斯的“影子”出口,而多努兹拉夫湖则是俄罗斯海军基地所在地。
单纯从技术层面来看的话,中俄在这些领域合作完全是没问题的。
首先从港口建设上来看,中国有世界顶尖的技术体系,在复杂的水文条件下也拥有建设高吞吐量港口的能力。刻赤海港的扩建或现代化改造,需要应对黑海海域的风浪环境,而中国在防波堤建设、航道疏浚等方面的技术,便可直接应用。
展开剩余73%再加上中国自主研发的自动化码头管理系统,如青岛港的自动化码头、港口物联网技术等,都能有效提升刻赤港的货物处理效率,符合俄方对港口数字化升级的需求。
其次再看顿努兹拉夫湖,其属于潟湖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涉及水体治理、生态航道开发等,中国在太湖、鄱阳湖等湖泊治理中积累的生态疏浚、水生环境修复技术可适配,避免项目对湖泊生态的破坏。
现阶段俄罗斯受制裁影响,在高端工程设备如大型挖泥船、港口机械等进口上面临限制,而中国这边,则能自主提供全系列设备,且成本较西方更低,这一点也符合俄方的预算需求。
所以从以上几点来看,中国可以说是这个项目中,俄方能选择的最合适的伙伴。
(克里米亚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从政治角度来看,俄方的这一邀请,存在不合适的地方。
上面乌方也提到了,吸引中企参加的是克里米亚现任行政首长。而克里米亚这个地方在俄乌冲突尚未结束的背景下是非常敏感的,中方必须保持谨慎。
当下,克里米亚地位尚未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若参与俄控克里米亚项目,可能被美西方以及乌克兰方面解读为是在变相承认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合法性,这不符合我国“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外交原则。
之前我国外交部就曾多次强调,企业与克里米亚的合作会遵循市场原则,但需避免政治化。2014年中铁建就曾明确否认参与刻赤大桥项目,这也凸显出了中企对政治风险的审慎态度。
站在俄方的角度来看,其之所以想要邀请中方参加这些项目,也存在一定的战略目的。
首先是对俄罗斯经济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有好处。
克里米亚与俄本土仅靠克里米亚大桥连接,俄乌冲突期间该桥屡遭乌军袭击瘫痪。如果中方能参与进来,建设替代通道如海底隧道或港口,便可确保军事物资全天候输送,从而强化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控制。同时开发顿兹拉夫湖,也将为黑海舰队提供后勤支持,将军事基地“要塞化”。
其次则是在政治领域能绑定中国。刻赤海峡隧道项目若是能由中资主导,到时候俄方将能为这个工程打上一个“中俄共同开发”的标签,从而在国际上争取中国对其克里米亚立场的隐性支持,甚至通过“事实承认”的方式,在国际社会上暗示克里米亚已经并入俄罗斯,帮助俄方突破外交孤立。
(克里米亚大桥多次遭遇袭击)
但中方这边,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认为该问题涉及多方利益和复杂因素,单纯依靠对抗或制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话协商才是化解分歧的唯一正确途径。同时更强调要尊重各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所以中方必须小心,不要陷入俄方套路当中。
更何况,中方在该地区,已经有过一次惨痛失败的教训了。
2013年中国企业大洋新河,就曾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建设克里米亚深水港,但最终乌方企业基辅水利公司被曝虚构资质,意图“两头吃”工程款。2014年俄方拿下克里米亚后,这一项目协议也沦为了废纸,中方百亿投资血本无归。
这一失败经验也证明,在主权争议区赌政策红利无异于火中取栗,当下中方需要的是坚守企业主体、政府不站台的原则,引导投资转向合法项目,以可持续合作替代高危博弈。而俄方的战略贪婪,不应由中国的发展安全买单。
发布于:山西省股票配资相关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